無觀眾錄制、線上播出!揚州這場清明云上詩會這樣以詩頌情

2022-03-31 20:27 來源:今日揚州 字號:

“燕子來時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。”當玩童放飛紙鳶,春燕啄來新泥,瘦西湖畔楊柳依依,清明,又一次和我們相會在春風里。3月30日,揚州墓園舉辦了“我們的節(jié)日·清明”云上詩會,圍繞“傳承文化”“禮贊生命”“致敬先人”等主題,以詩歌的形式緬懷英烈、追思故人、贊美春天、追夢明天。

“我們的節(jié)日·清明”云上詩會由揚州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主持人張婷主持,圍繞《萬物生長 天地清明》《花落還開 水流不斷》《清明之際 清明之祭》三個篇章展開,采取無觀眾錄制、線上播出的形式。孟祥坤、舒玲、露寧、立中、軼涵、李毅、胡鋼、麗欣、語濛和童健這10位揚州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的主持人一一亮相,帶領觀眾云賞春景,坐聽經典詩篇。

“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問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?!?/p>

詩會在唐代詩人杜牧的《清明》中緩緩拉開序幕。清明,最初是一個提醒農民春耕春種的節(jié)氣。實際上,戰(zhàn)國秦漢時,清明節(jié)氣前一兩天的寒食節(jié),才是祭掃墳墓、祭拜祖先的節(jié)日。唐代,鑒于民間寒食、清明并舉已相沿成習,首次將清明節(jié)列入國家法定假日,上至君王大臣,下至普通百姓,都在這一節(jié)日祭拜先人,感懷生命。

清明也是人們遠足踏青,看杏花春雨的好時節(jié)。在第一篇章中,從唐代詩人韓翃《寒食》到宋代詞人歐陽修《阮郎歸?南園春半踏青時》再到現(xiàn)代詩人余光中的《春天,遂想起》,我們跟著詩歌仿佛已穿越千年,時令周而復始,清明,依然是那個清明。陌上陽光,三月的綠色如流水。江南的春天是一首詩,春天的清明也是一首詩,一首真實的詩,一首真情的詩。

春去春又回……清明,清生命之理,明死亡之惑。清明不止是假日,還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“生命教育”。生命是什么?是少年時“人間四月芳菲盡,山寺桃花始盛開”的浪漫,是中年時“人間繁華多笑語,惟我空余兩鬢風”的愁苦,又或者,是老年時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雖九死其猶未悔”的博大?

第二篇章《花落還開 水流不斷》圍繞這一生命哲學命題展開。漫漫人生路,曲折何其苦,出走半生,卻又明白,生命中的歡聚是幸運,離別才是常態(tài)。站在生命的終點回望,人生如同一場修行,得意時,一日看盡長安花;艱難時,潦倒新停濁酒杯。不過,哪怕無人會登臨意,也要猛志固常在!

人生雖然短暫,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烈、文人志士,他們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,他們身上綻放的生命芳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。即便普通的揚州人身上也洋溢著勤勞勇敢、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。

第三篇章由毛澤東的《七律·長征》 展開,緬懷先賢,用詩歌來禮贊生命。

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,揚州百歲老紅軍劉應啟,兩次強渡大渡河、三過雪山草地;歷經國內革命戰(zhàn)爭、抗日戰(zhàn)爭、解放戰(zhàn)爭和抗美援朝,參加大小戰(zhàn)斗150多次,離休后繼續(xù)宣揚長征精神,積極捐助困難學生,“一生都在長征”。

被譽為“民主戰(zhàn)士”的散文家、詩人朱自清,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救濟糧,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氣節(jié)和情操。但他的筆下又充滿柔情,在散文《背影》中用樸素的文字,把父親對兒女的愛,表達得深刻細膩,真摯感人。

“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,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。

……

我讀到此處,在晶瑩的淚光中,又看見那肥胖的、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。唉!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!”

令人驚喜的是,揚州籍散文家、詩人、學者朱自清的嫡孫朱小濤現(xiàn)身詩會現(xiàn)場,深情朗誦了祖父的散文名篇《背影》,情真意切,令人動容。

一道道遠去的背影,是一段段需要告別的時光。但因為有精神在傳遞,文化在傳承,我們這一個個獨立的人生,才不至于空洞而無聲,才會倔強地在艱難處撥出希望。

詩會最后在陳玲、肖晨兩位揚州墓園的工作人員和胡鋼、立中一起深情朗誦的《相信未來》中結束。

清明是一個時節(jié),天清地明;一份思念,縈繞心頭;一抹鄉(xiāng)愁,故土難離;一種傳承,源遠流長……清明是追思過往的回眸,也是希冀未來的遙望。四季輪回,這個清明,每一個清明,人生代代,不變的是我們禮敬生命的虔誠,傳承精神的堅持。

編輯:嚴成
版權聲明:凡本網注明來源為“鹽城新聞網”或“鹽阜大眾報”“鹽城晚報”各類新聞﹑信息和各種原創(chuàng)專題資料的版權,均為鹽阜大眾報報業(yè)集團及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所有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;已經通過本網書面授權的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上述來源。